古代功名旗杆
古代功名旗杆
一。科举考试中考上可以入国子监深造的贡生,或副贡,甚者官方资助的秀才都可以立旗杆,但旗杆上没有安装"旗斗" 。
(湘南公是我祖父的祖父,他在道光26年,即1846年考上副贡,到了咸丰元年辛亥,即1851年,终于考上举人。村里仍保留着他这两项科举功名的旗杆夹石。)
(一些地方重立的旗杆,旗杆上没有"旗斗"代表是贡生的,旗杆上还重新装上了绣有功名的锦旗。)
二。乡试中考中举人者可以立旗杆,旗杆上有一个"旗斗" 。
三。殿试中考中进士者可以立两个"旗斗"的旗杆。如果考中状元,家乡就可以立起三斗的旗杆。如果祠堂前立起了四斗旗杆,应是本族子弟中有人受封赐为朝廷一品高官了。
(古代广州西门口陈家祠大门前的三斗旗杆和四斗旗杆,说明陈家子弟有考中状元或受封为朝廷高官的。)
四。两块大小一致的旗杆夹规格为:高190厘米,宽38厘米,厚12厘米,埋入地下部分0.5米。露出地面上的条石各开两个通孔,上孔为9×9厘米的菱形孔(或方形孔),下孔直径为10厘米的圆孔(或方形孔),两孔中心相距65厘米;两条旗杆石相距约33.5厘米。
五。旗杆选用约大于33厘米大口径的杉木,高度达十几米,旗杆的下半部开凿有两个孔,与旗杆夹的孔相一致,用硬质杂木做成的销将旗杆与旗杆夹连接起来。旗杆底部都有磐石垫底,举人、进士无需再垫础石,而贡生等则需在磐石上加一块圆础石。旗杆的顶部因文武功名不同而有所区别,文功名顶部多雕成笔锋,武功名的旗杆顶部多雕刀戟或镌座狮。
(附近的松塘村,古代学风盎然,子弟考取功名者众,被誉为”翰林村“。)
(这是清政府衙门的旗杆,可以看出旗帜升到顶后,绳子把一端拉起,旗帜就可很端正地随风飘扬。)